位于四川美术学院一角,建筑斜插入较为狭小的不规则场地。由于雕塑系需要大量天光教室,所需面积已超过基地所允许的建筑占地面积,建筑屋顶向外挑出,以获得最大的顶层面积;同时建筑的四五层凹入,使天光可以到达其下的第三层教室。
重庆地区气候炎热,教学楼充分注重室内自然通风和气流引导,并在日晒强烈的西面和南面设计了双层空花墙,以提供阴影和墙面通风。下室亦采用双层墙体以隔绝金属加工车间的噪音。
相邻教学楼和周边工厂大部分为红色,教学楼立面采用锈红色,融于环境色调;并刻意保留了手工粗抹痕迹的水泥抹灰,是对重庆地区山砂抹灰传统的一种延续。局部采用的灰色锈蚀铝板由版画系学生自制。大量运用对本土廉价资源,整个建筑粗砺凝重的体量感符合雕塑系这一材料工场的建筑气质,在周边大工业时代的凌乱场景的环绕中亦不显得软弱